日前,总台发布了我国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以及《AI看典籍》系列原创微短剧。
据官方介绍,《中国神话》是我国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由央视频、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联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合作推出,其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全部由AI完成。
该系列共六集,分别为《补天》《逐日》《奔月》《填海》《治水》《尝百草》,由一个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起笔,在AI技术的加持下,拓展人们对神话的常规想象,并借助经典意象深入链接当下社会,引发人们对民族精神的思考与讨论。
小编观看《中国神话》系列微短剧的感受:
首先就优点而言,AI加持下的视听效果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由古及今的叙事方式拓宽了人们想象的边界,短剧的内涵与格局随之拔高。以AI视角看神话,不仅多了一丝新鲜感,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也会因更生动、真实的场景呈现,带给观众沉浸式观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焕新传播。
此外,AI技术根据预设的规则和算法,可以自动调整剪辑、特效等,更加高效创新地呈现内容,进一步提升创作效率,大大缩短创作周期。
而就其缺点而言,则是部分画面与语言上的机械感太强,AI应用依旧任重而道远。
在三个短片中,小编能明显感受到部分画面的呈现不够自然,甚至生成的部分角色有些恐怖。配音方面,一些角色的配音过于机械与生硬,缺乏情感表达与语调变化。
另外,短片最后是常见的中式上价值,AI对此能否处理得体、使其不落俗套,仍待考究。
什么是AI微短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微短剧作为一种全新的娱乐形式,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这种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影视创作的艺术形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也为影视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AI微短剧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剧本、角色、场景等要素的自动生成与优化。这使得创作过程更加高效,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在内容创作方面,AI微短剧能够根据市场趋势和观众喜好,智能推荐合适的题材和情节。无论是悬疑推理、爱情浪漫还是科幻奇幻,AI都能根据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创作出富有吸引力的作品。
在角色塑造上,AI技术能够根据角色的性格、经历等特征,自动生成符合人物形象的台词和动作。这使得角色更加鲜活、立体,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在场景呈现上,AI微短剧利用先进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现实世界完美结合。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沉浸在充满奇幻色彩的剧情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AI微短剧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影视市场的多样性,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它打破了传统影视创作的局限,让创意和想象力得以更充分地发挥。
AI微短剧目前遇到了哪些技术瓶颈?
首先,数据质量与算法模型是AI微短剧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尽管当前已有一些成功的AI短剧案例,但要让AI生成的内容更具创意、更贴近人类情感,仍然需要大量的高质量数据来训练和优化算法模型。此外,对于不同题材、风格的微短剧,如何训练出能够准确捕捉其特点的模型也是一大难题。
其次,AI微短剧在角色塑造和情节设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AI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生成角色和情节,但如何使这些角色更加立体、情节更加吸引人,仍需要人类创作者的参与和调整。此外,AI在理解人类情感和复杂人际关系方面仍有不足,这也限制了其在微短剧创作中的表现。
再者,AI微短剧在特效制作和场景渲染方面也存在技术瓶颈。尽管A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特效制作和场景渲染,但要达到电影级别的视觉效果仍然需要借助专业的制作团队和技术手段。同时,随着观众对视觉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升AI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是一大挑战。
最后,AI微短剧还面临着隐私和伦理方面的挑战。在数据收集和使用过程中,如何确保用户隐私不被泄露、如何避免滥用和误用AI技术等问题都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AI微短剧在技术上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瓶颈。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需要持续投入研发力量,提升算法模型的准确性和创意性;同时,也需要加强与人类创作者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AI微短剧的发展。